以“小贩有限公司”来探讨什么是上市公司
假如,有一位成功的小贩,他打算开五个档口售卖咖哩饭,每个档口都是雇佣员工为他料理,他只负责幕后的准备工作。而且这幕后的工作也是员工为他完成,他只负责监督而已。
这个成功的小贩发现,要成功建立这个系统,需要100k,他就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,然后把 20% 的股份,出售给大众,邀请大家一切「合伙」「做生意」,这样,这位成功的小贩,成功地筹备这 100k,建立了这个系统。
然后到了每个月分红的时候,你发现
成功的小贩: 80 % 股份
你 : 20 % 股份
如果每月盈利为 5k,一年的盈利就是 60k.
成功的小贩 分到:48k
你 分到:12k
你总共的投资额是 100k,每年回收 12k,你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投资。每月有12%的利润,比放银行定存的(3.7%) 划算多了,甚至比pBond (11%) 还要高。
但这位成功的小贩的投资回酬率是多少呢?
一个成功的企业家,懂得use other people’s time 及 use other people’s money来建立他自己的事业,来让他自己获得最高的利益(当然只是大部分企业家,以利润为最高导向的,并非所有企业家)
use other people’s time (使用别人的时间):使用谁的时间?当然是雇员、专业人士了,雇员替他打工,他一个月付给月薪 2000 元,你就必须替他一天工作八小时。专业人士,他一小时付给你一百元,你就必须在他有需要的时候,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。
use other people’s money (使用别人的金钱):向银行借钱,发行股票向大众筹钱,这一些都只是筹资金的手法。只要算出来的利润,能显示出一个漂亮的利率,自然就有人要借钱给我。就好像pBond那样,每年有 11% 的利率回收(据qqtata说的啦),就能吸引大家参与了。
发行股票,自然也是上市圈钱的一个环节。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,无比渴望要上市?以上面成功的小贩作为例子,我以他作为上市公司的例子。他完全不需投入任何资金、任何工作时间,他却能每年净赚四万八千,投资者虽然投资全部资金,却只能拿回一万两千的回报而已。
再说,如果我们假想,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话,情况会有什么改变。当然,这是极度简化的例子,一家上市公司的规模,不会只有区区的一百千,也不会出现 80%: 20%的悬殊比例(因为法律不允许),只是概念是类似的:
以上面的成功小贩有限公司来说:
这家企业,一年的利润是 60k,如果以大马股市的本益比十倍来说,整家企业的市值就是60k 的十倍: 600k.
成功的小贩控制了 80% 的股权,因此他的身家就是 480k。
如果整个企业的总发行股是 十万张的话(包括成功的小贩持有的,与流通在外),可以很容易算出,每一股的价钱是 RM 6.00
如果有什么利好消息,使股价从 RM 6.00 上涨到 RM 7.00的话,很显然,成功的小贩的身家也会水涨船高,从原本的 480k, 涨至 560k, 足足上涨了 70k。
股市有时候是很疯狂的,RM 6.00涨到 RM 12.00,在抄家的策划,也不是不可能的事。如果成功的小贩在 RM 12.00的不合理股价时,出售他大部分(九成)票的话,他会获得的现金,高达 864k.
也许您会觉得,RM 12.00的股价很不合理,但在市场消息真真假假下,这点很难说的。再说,这样的本益比,也只是二十倍,不算太离谱。上面的例子,该成功小贩只是五个摊位,如果他宣布说,他有意进军小贩连锁特许经营,将在全马各地,以五年时间,再开设 300个新的摊位,预期盈利每年以200%增长,别说 RM 12, RM 120都不是不可能的事。只要在股价过高时,把股票拆散就行了。
前面所说的方法,还是「合理」「合乎道义」的做法呢!
最起码,他使每个人都获得所需,他的雇员获得安定的工作,他的投资者获得一般的利润率,如果股价真的涨到 RM 120,初期投资 20% 股权的小股东,一样眉开眼笑(开始买入时是 RM 6)。就好像 标杆资本,早期以 500万买入 eBay的 21% 股权,后来那股权一度价值40亿。
在马来西亚,「不合法」「桌面下的交易」,相信绝对不少吧!
如果那成功的小贩,决定不分红的话,赚到的利润,就只会留在公司的手里。公司是属於他的(80%股权),这和留在他手中,没有多大分别,他要出国旅行,可以用公司的钱(只要你在韩国召开董事会议),又或者在旅途中,乘机和当地的商家谈一谈生意,你能说他用公司的钱去度假吗?
不能啊!他说他有业务,要和香港的供应商谈谈,飞机票自然是由公司支付。他如果多留三天去游玩,额外的住宿费用也没有和公司讨,你能说他用公司的钱去度假吗?但飞机票的费用,已经由公司支付了,事实上,他所谓要谈的东西,一个电邮就能解决了,只是他想乘机去玩而已。
至於那些把利润转向自己亲戚、朋党的,就更加的多了。
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,是因为上市对於大部分的企业来说,已经是终极的目标了。成功上市,传始人已经是亿万富翁,我没有必要再花费我的心机,去为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企业或小股东去努力了(现实中一般上到达上市阶段,传始人的股份已经很稀薄了),这一些在中国,上演得更加激烈。
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,在整个企业的食物键来说,仅仅是最尾端的部分,油水已经不多了。巴菲特虽然以慧眼识英雄,买下可口可乐这些股票,但事实上,他也同样购买那些私人企业、那些没有上市的企业,而且是直接丢出数千万美金,买下人家的整家公司。
虽然我没有确实调查,我认为巴菲特股神的绝大部分投资,都能到达那种「我有能力直接接触管理层」,以及「投资后,我有能力进入董事局」,虽然他从来就不愿参与经营团体(本来人家做得好好的,所以我才收购,我何必又参一只脚下去),但这样才能确保他了解这家企业,是否仍值得投资下去。
马来西亚的小股东,能做得了什么?最多只能从被美化了得财务报告上、景气、小道消息上做推测,对於内部管理一无所知,对於经营团队也完全不了解,对於董事长的为人如何也不清楚,公司有什么人才、竞争优势,更完全不懂。
这是小股东的致命弱点。你说你能不能约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出来共赴午餐,顺便了解一下公司的营运状况?
如果我说我创立了一家企业,以 200k 释放出他的 10% 股权,财务报告在网上可以下载,你说你会不会购买?我认为,你一定会问我很多问题,还会要见见他一面,看看我的档口在那里?
近期评论